摘要:强调政府的监管作用,很重要,但用原有的宏观经济货币政策的方法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并不好使,而动不动治理整顿的行政整治,对互联网金融的损害实在是太大。 ...
此次中国救市采取的则是证金公司直接入市购买股票的方式,导致将来会产生一系列退出时的问题,例如损益的分担计算、可能对市场带来的冲击等。
我想说的是,现在,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人类的进步,金融的资源积累得足够雄厚,就使得它越来越具有重要的、独立的、甚至是超前性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通过金融创新来带动具体的实体经济的创新。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过程就是企业家对企业要素进行新的组合的过程。
第二,金融创新发展与社会收入分配的问题。在经济周期从扩张转向收缩、各种各样的金融创新十分活跃的时期,未必看得很清楚,但是从事后看,往往是前面扩张阶段扩张得越急,收缩的时候摔得越惨,因为许多金融创新在这个特定的条件下是支持和鼓励你加杠杆的,金融周期的回落也会伴随着显著的去杠杆。第三是微观层面创新,主要表现为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的创新。这些大的趋势的演变,也会直接影响在座同学们就业的选择,例如,现在华尔街最走俏的职业是合规官、风险管理官。创新的理念最早来源于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金融创新的思想则直接受到了熊彼特创新思想的影响。
所以,当庞式融资的占比越来越高的时候,也就是金融危机的拐点即将临近的时候。熊彼特还担任过银行的行长,当然后来当得并不成功,辗转到哈佛大学当教授。破产起诉后,会区分情况进入两种不同的程序:一种是清盘,利用拍卖等方式回收资金。
这应是债转股的积极层面的要点。是不是将债务比率调下来以后,上述由注资不足综合症产生的各种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韩国实施的是市场经济,但是韩国的行政干预较多,几个大型财团都是依靠政府支持扶持发展起来的。如果此时派遣稽查特派员进入企业,不难发现大量的问题。
例如,在通货膨胀高峰时期使用固定利率借款,而在通胀降低时期继续还款,企业必然会有较高的利息负担,如果通胀已降为负值,则占压流动资金贷款的投入品和产成品库存也在不断产生亏损。处理得好,则会为下一步的改革带来一个较好的前景。
那么,资本金不足、债务过重是否必然和企业财务困难联系在一起的呢?对此,我认为不是的。在经济理论上,这是利用分拆对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且在清盘时能够收回多少就收回多少。与此同时,统计数据显示,非公有制企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在当时还是较低的,因此,大幅度膨胀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如果观察前苏联和东欧,发现情形也很类似。
如果法律对持股比例有限制,那么债转股手段的实施就会不那么自由。首先是看管理行不行,但是必须区分两种管理。特别是在反通货膨胀的后期,外部环境严峻一些,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三是向国外投资者开放,但又牵涉到国外投资者是否愿意进入以及民族工业在多大程度上愿意让外国人参与的问题。
三.债转股对银行体制提出的思考 债转股的实施,自然会重新提出有关分业经营体制和全能银行体制的思考。因此,债转股的意义主要不在于减少了利息负担,更重要的是加大债权银行的控制力,加大对贷款对象的压力,加大银行对企业财务问题的影响力。
虽然不是所有注资不足的企业都出现上述所有症状,但在多数时候是这些症状同时发生的,所以称之为综合症。债转股是若干种保全措施中的一种。
我认为,资本金不足的企业财务负担过重在很大程度上是和经济周期相关的,在不利的经济周期相位区间内,企业有可能出现财务负担过重。所谓财务重组,指的是对资本、债务、经营成本以及财务管理框架等进行重组。破产程序中的重组和债转股两种方式都比较重视法人治理结构的重组作用,而且认为仅采取前三种的招数,企业肯定是难以搞好的。所谓对症下药,诊断是第一位的,否则可能会滥用药。当然,经济体制转轨期间会有激励机制不足或激励偏向的问题,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逐步到位。目前我们采用了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的做法,是否就不需要对其负债方进行调整呢?从目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来看,资产方主要是不良资产,负债方是财政部投入的少量资本金以及上千亿的自身发行的公司债,这些债间接地对应着社会上对银行的存款。
治理结构重组是针对原结构的薄弱和不力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包括引入更具有治理经验的新股东。从80年代到90年代上半期,是固定资产贷款的高峰时期,当时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相当高的。
相机条件意味着在企业经营较好的时候,银行只采取观察的态度,而当企业出现财务问题时,银行则较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对这种业绩也必然有一系列指标,同时也有内部横向比较。
什么叫做风险偏好过强?企业家自身的通俗说法是空手套白狼,意思是企业没有或较少有资本金,各项经营都是从银行借款,一个项目不管风险大不大,套得着就得手,套不着形成亏损也是银行的,没有企业自己的风险资金在里头。2.在拖欠问题较为严重时,银行需要和企业客户商量,要求企业采取一定的重组措施以便能够及时恢复还本付息的能力。
而治理结构重组的概念更宽一些,已覆盖了管理重组的内容。通过债转股,商业银行希望恢复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贷款对象的盈利能力和财务健康状况,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只有在两种情况下,负债方是不需要调整的。当然,在全能银行体制下,对于持股比例没有什么限制。
由于资产管理公司设置的初衷是恢复和消化不良资产,而不只是债转股,预计资产管理公司的寿命小于10年,未能恢复的不良资产将最终由国家或公众负担。事实上,这种治理结构的缺损和混乱在亏损企业中往往普遍存在。
第四,债转股运作中需要防止的道德风险问题。二.中国国情与债转股 (一)企业资本金不足 中国当前的国情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资本金不足的问题(under-capitalization)。
重组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当银行或资产管理公司的人员在转股后的企业董事会任职后,对其考核将取决于企业能否通过董事会督导下的整改实现扭亏为盈,获得再生。
从对不良资产回收率的预期来看,上述催收、一般性重组、债务重组、债转股、破产诉讼正好代表了预期回收率从高到低的次序。但是,当时银行给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时,必须分清定额流动资金和超额流动资金。资本金不足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很多。但是,从中长期的角度看,股本融资所要求的回报率实际上比债务融资所要求的回报率更高。
过去的不良资产在高通胀时期会自然缩水。从商业银行恢复贷款本身的动机来看,商业银行希望通过债转股改善其收益,但是如果在这中间插入另一个机构,就蕴含着一定的相互脱节而不负责任的道德风险。
因此,如果把企业全部逼死,银行只能在破产清盘中有少量回收。随后它需要对银行的负债方进行相应的调整。
而这种对负债方进行的调整意味着需要对分业经营提出重新思考。原先的董事会往往不可能接受十分严厉的重组,通过破产起诉改变决策方式,对企业实施重组。